新书|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西安东大街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07月30日

2023年7月22日,“地方记忆+”系列文化对谈第二回及《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新书发布会在西安SKP RENDEZ-VOUS举办。


(资料图片)

现场,西安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佳卫、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夏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以及部分西安市民代表,分别在活动上发言。

“地方记忆+”文化对谈环节,邀请到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文平、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会(INTERCOM)理事张誉腾、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澎湃新闻视觉中心摄影总监许海峰、Local本地书系主编宋群,分享了各自有关“地方记忆”的经历、观察与实践。

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夏盈(中)、西安市城建档案馆副馆长刘磊(左五)、西安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佳卫(左二)、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文平(左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左一)为《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一书发布并揭幕。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一份系统性的城市生活档案

西安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城市

西安市东大街,位于四方城之中,从明代开始就是西安最重要的城市街道,曾经拥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见证了城市变迁,承载了市民记忆。《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一书,对东大街的建筑形态、街巷生活、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记录与系统性呈现,试图以民间的个人化方式,建立起一份城市生活档案,展现西安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城市。

本书是继《市井西仓》之后,又一本关于西安城的切片式研究作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及一本别册,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市民进行走访,讲述与东大街有关的个体记忆与家庭故事。第二单元,是与东大街记忆有关的物,不论是老字号票据,还是报纸新闻片段,都可以感受曾经的兴盛与繁华。第三单元,是与东大街记忆与历史有关的图片影像,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东大街风貌。第四单元,通过特定时代的建筑立面与街景图像,以及店铺,还原被定格的东大街一瞬。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封面设计源自历史厚重的西安城墙

“艺术介入”方式呈现与重构地方记忆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全书三卷及别册以烟灰色长方形函套装,构成一块厚重城砖造型,其意象源自历史厚重的西安城墙。本书是关于普通市民的城市记忆,以此“一砖即一城”意象,寓意“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城市”。函套封面书法与书内商号票据原件的手写毛笔字迹相呼应,烘托市民文化的自然生长气息与在地性。

上卷口述记忆单元以八十年代东大街铁质自行车通行牌原件为封面,自行车牌上的简体字,是1986年废止的1977年版本。中卷封面为民国报纸的东大街商号广告,下卷封面为七十年代街头摄影抓拍照片,都以印银工艺强化历史“印痕”意味。其中历史影像单元的照片,以特殊印刷工艺,模仿银盐照片效果,还原照片的文献性与历史感。别册经折装10米长卷,忠实再现东大街南北两侧街景,顺序展开,仿佛行走其间。整套书包含了手绘插图/建筑测绘/商标广告/文献照片/报纸复印等多种图像呈现方式,充分体现著作编辑者以“艺术介入”方式呈现与重构地方记忆的原初构想。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一套四册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内页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内页

《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内页西安旅游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韩佳卫发言:“东大街不仅是一本关于西安东大街的全景式记录,更是一份浓缩了西安市民生活的宝贵档案,希望《城市街道与市民记忆一西安东大街:图像、文字与口述》能够成为西安的一张厚重名片,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安,热爱西安,走进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夏盈致辞时说道:“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血脉,是一座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以民间个人化的视角,建立起一份城市生活档案,展现西安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城市,同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表示:“好书是能生根的,它长在读者心里。好书同时也是带有翅膀,书香能传万里。这本书,统统都做到了。”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评价:“这是一本回忆之书,它的核心,在于它是一本关于城市生长变化和个人生长关系的书。它触动了每一个阅读的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慨叹。整本书以文字、图像、口述等特别的记忆结构来处理,形成了一种展示空间的意味。同时也是建构北方城市市民阶层的重要的文本。”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认为:“这套书,不仅仅记录城市历史回忆,同时带有一种人文艺术的温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文献积累的重要性。特别是这些民间的文献,极具历史性价值。”

学者专家座谈纪要

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靳文平简述了其公司架构和发展历史与演变以及对文化的情怀和支持。对于发心做这本,他回忆道,“与该书策划人宋群谈得非常投机,结果最后商业项目我们先往后搁置一步,说先搞一本城市记忆的书,搞一本能够承载西安人过往的一种博弈,并能够对未来有一种传承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原本计划出一本,结果最后搞成了一部四册。一部四册,拿在手里沉甸甸。这是商业与文化的一次碰撞,也是对西安的一种致敬。

“博物馆的高度不一定要视觉上的充盈,也许应该将文物和其背后的记忆相互融合,才能更全面的阐述一段历史。这本书的结语说到书在长安就在,那么城市街道在市民记忆里也能存在。这不仅仅是记忆的传承记载,这也是对于自己根源文化的认同。”来自台北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管理委员理事张誉腾认为:“历史变迁,但是永远不可能非常浪漫地去完全原物化地保存过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是局部的,有尺度的去关注。”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参与了这套书的图像拍摄,并撰写了回忆文章,他从摄影的角度出发:“照片是一条船,这条船在历史的长河里飘啊飘,照片不仅仅承载了我们看到的景色,这条船最大的奥秘在于这条船和两岸之间关系、风景的联系,它在历史长河里往前走,它自己是一个画面就足够有魅力了。当它跟两岸的不断变换的景致发生关系的时候,你会重新认识它,重新阐释它。所以,如果这个记忆没有了,就是这条船沉了。”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潘科在分享他的西安记忆。澎湃新闻 许海峰 图“群体的城市记忆在我们当下的语境下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飞速发展的城市也极快地消解了记忆的存在。西安是一座有很多记忆的城市,但实际上真正能把这些记忆打造出来,成为一个不容被磨灭的形式还是很少见的。”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认为,“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承担着对于城市记忆的溯源,同时也是对于西安城市文化形式的推陈出新。”澎湃新闻视觉中心摄影总监许海峰谈道:“这本书,它让我看到书里面的人,非常鲜活、非常生动,就是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中的日常性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某种程度来讲,这种日常行为补充了官方的记忆,官方的这种记录,成为民间和官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这样就丰富了一个广泛的记忆,所以我觉得,由此让我这样的一个外地人,通过这样一个东大街的端口,可以了解西安更多的历史。”

Local本地书系主编、此套书籍的策划者宋群为大家朗读了小时候写的日记,重申了城市记忆对个体的影响:“记录不管是对于我们个体来讲,还是对于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来讲,都是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生活过的证据。我们所有的观察和研究核心是通过回溯时间往回看,从而谋求改变,获得一个更好的城市生活。”他在最后,特别感谢给予帮助和提供支持的各路朋友,包括政府、西安饮食、档案馆、文物局、出版社等。“大家都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智慧,犹如珍珠一般。而我们则是把这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的绳子。”他说。

本次活动由西安旅游集团、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联合主办,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城建局档案馆、西安市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特别支持。活动现场邀请到来自于城市建设、城市研究、城市文化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位。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