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周末这么大一礼物,大家应该感到很安心才对!
但实际呢?留言板上依然聚集了大量的留言,大家还是关心周五的大跌更多一些。
在我看来,之所以变得谨小慎微,不是因为行情变化莫测,而是对这个时代的盈利方式极不适应。
(相关资料图)
一,A股盈利模式
回顾A股三十年风云,五大盈利模式清晰可见:
上古时期,万物初始,诸如杨百万这样,利用信息不平等,攫取人生第一桶金;
九零年代,庄家横行,而像吕梁这样一批草莽,依靠资金不平等,一度纵横睥睨;
千禧年代,机构盛行,各类机构投资者如雨后春笋,通过身份不平等,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
一零年代,产业追逐,各类产业资本开始进入市场,凭借理解不平等,掌握产业定价权,一时风头无二。
现在是什么盈利年代呢?
二零年代,信息爆炸,信息的传播速度疯狂发展,各种不平等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数据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数据不平等,就是导致收益差距的根源!
最典型的莫过于主动投资的式微,最近这几年,基金开始走下神坛,今年前7个月,就有165只公募基金清盘数,同比增长近44.74%,再看下面这张图,就更加清晰:
量化基金属于典型的以数据分析为底层逻辑的投资基金,这种优势在今年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原因不外乎目前市场中的专业投资机构越来越多,交易规则对于交易的限制越来越强,股票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多这几方面,其中专业机构快速增加,不仅导致思维模式趋同,盈利模式也是趋同,那股票市场本来就是少数人赚钱的地方,都趋同了,怎么可能有盈利呢!
靠数据不平等盈利,体现在哪里?
所谓数据不平等,就是大家看的数据不一样,无论你是利好利空,还是各种辛密,在如今信息几乎是无差别传播的当下,最终都会反映在股价上,但这还没有结束,因为股价走势本身会被动手脚!
因此所有基于走势的分析办法都会遇到瓶颈,界面的估值、技术面的趋势位置,都离不开这点,但数据本身就是对原始交易状态的加工,和走势是平级关系,所以自然优势更大。
举个例子
二,增库存不慌
如果只是看走势的话,,在经过了短暂的无力反弹之后,会如何选择呢?实际是不好说的!这就是我说的看走势,如果看数据的话,就是另一种情况,看下图:
上图中,橙色柱体叫「主体库存」,当市场中的「交易主体」活跃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出现,是我用的「博尔量化分析系统」中独有的量化数据。
图中红色框部分,虽然股价下跌,但是数据显示该股的「交易主体」呈现明显的持续增加的状态,说明「交易主体」实际非常活跃,也就是说大资金在参与下跌,那这种时候就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可以再观察下,结果调整了几日之后,股价重拾升势,而且这一波反弹的力度明显超过上一波。
PS:「交易主体」就是市场中那些对股价有绝对影响力的交易力量,和大家通常认为的机构投资者相比,「交易主体」从交易行为特征入手,扩大了机构的范围,事实上也是如此,如今的专业机构更善于伪装自己。很明显,「交易主体」属于激进型资金。
所以,有句话叫「增库存不慌」,实际对大家来说,这就是数据时代的不平等,看走势的看到的仅仅是下跌,而看数据的,却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看的不一样,胜算当然不一样。
对于大家来说,想要突破自己,不妨和我一样,上手机应用商店,去下载一个「博尔系统」的APP,可以自己去感受下!
三,无库存不看
实际看数据不仅仅是和走势相比,也是和自己相比较,就拿刚才那只股票来说,实际就很明显,大家看下图:
前一波下跌的时候,并没有「主体库存」数据,这时候就无需关注,也称之为「无库存不看」,事实上,如果是刚开始调整的时候参与的话,很有可能至今还套着,反之,当数据有异动的时候,结果是明显不一样的,因为数据看到的不会被作假,而走势看到的实际是被处理过的。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和我一样,通过手机应用商店,去下载一个「博尔系统」的APP,然后自己去感受下数据时代的玩法。
所以,如果觉得对自己现状不满意,未必是运气不好,也未必是自己能力不足,因为你很有可能努力错了方向,所以巴菲特会强调「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只会错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