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视讯!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上一句_正是河豚欲上时

来源:互联网 2023年04月23日

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上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晓景》,为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3、原诗共两首。

4、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5、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6、《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7、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8、作品原文惠崇春江晓景苏轼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11、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2、作品注释(1)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13、《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4、”(2)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5、(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16、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17、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8、江阴素有“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19、(4)上:指逆江而上。

20、(5)归鸿:归雁。

21、(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22、(7)依依:不舍之貌。

23、《楚词》“恋恋兮依依。

24、”(8)归人:回家的人。

25、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6、(9)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27、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28、”作品译文其一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9、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0、其二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31、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32、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

33、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

34、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

35、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36、作品赏析一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37、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38、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39、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40、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41、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42、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43、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44、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45、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46、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47、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48、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49、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50、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51、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52、”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53、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54、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55、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56、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57、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58、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59、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60、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61、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62、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63、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64、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65、”(《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66、作品赏析二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67、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68、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69、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70、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71、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72、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73、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74、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75、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76、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77、”《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78、”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79、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80、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8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文学家、书画家。

82、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

8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84、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85、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86、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87、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88、出处:苏轼〔宋代〕《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0、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91、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2、扩展资料:赏析:“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93、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94、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95、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96、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97、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9、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100、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01、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102、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3、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104、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05、“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7、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108、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9、2、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110、《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11、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112、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113、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114、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15、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116、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117、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18、上:指逆江而上。

119、3、赏析: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120、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21、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22、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24、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125、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26、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127、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128、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129、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130、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