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不负众望。
(相关资料图)
苏州经济稳住了,1~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负重上扬至6.1%,比1~3月同比回升8.8个百分点,固投、金融、消费类数据也走出微笑曲线,后程看好。
大盘企暖回升,苏州工业企业转型有功。近几年来,苏州企业挺过了资本寒冬,经受着外贸考验,依然笑脸迎春。数据显示,2022年度,苏州共计488个项目完成615笔融资,融资总额达303.28亿元,跻身国内城市“吸金榜”前列。
钱从四面八方来,流金趟银赶赛道,独角兽跃马疆场,“老兵”推陈出新,产业园升级换代……。
若干企业升级畅通可以归功于内部管理科学,决策前瞻;一众区域内的企业同登龙门,水大鱼大,背后的动力源于哪里?
5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主办、江苏省发改委和苏州市政府承办、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协办的全国“两业融合”工作现场交流会在苏州举行。
这场高规格大会标以“全国”之名,各地发改委干部带着先进案例、示范经验登场“赶考”。作为举办地,江苏奖牌份量重,苏州答卷质量硬,苏州上榜企业明星云集,个个争先。
在苏州,“两业”即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深度融合,一大批企业先行一步,受惠于此,强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新了现代产业体系。
看几个实地探访的案例:
01 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科创板第一股,是一家致力于全球化专业测试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华兴源创将两业融合贯通到自身内部和外部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人、机、物等全行业制造资源泛在连接、供需匹配、柔性配置、聚合共享。企业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平板显示触控检测设备厂商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半导体检测设备提供商。
02 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和出口商之一,综合实力在全球电动工具行业中位居前列。在“两业融合”领域,宝时得科技已从工业设计延伸至“设计+制造”,实现了由单纯的服务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型。工业设计是宝时得创新战略的核心支撑能力之一,是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03 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装备有限公司
在该企业现场,一条智能制造示范线正在根据事先设置好的模式运转。从立体仓库、移载输送,再到组装加工……生产线上的每一台机器都在听从个性化指令。这一切源于企业自主研发的解析器,能够实时采集生产制造各环节数据,并且每个解析器都有一组全国唯一的编码,由此构建了一个跨区域、跨系统、跨平台的工业生态。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诊断服务商,苏州协同已累计服务企业2000多家,并获评苏州市“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04 波司登集团
羽绒服名企常熟波司登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正在“年轻化”。一边是企业老总开摩托戴墨镜,一边是企业率先探索“两业融合”,持续打造品牌引领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顾客研究—设计研发—供应链服务—仓储配送—品牌营销—顾客反馈”全链路协同。波司登入选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今年4月再次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江苏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
05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博众精工深耕智能制造装备领域17年,业务聚焦在消费类电子、数字新能源、半导体等数字化装备领域。博众精工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已成为面向多个行业领域,提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了“产品+服务”体系。
06 苏州生物医药产园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由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园内已集聚5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完整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链生态集聚,跻身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园以园内生物医药企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从研发到测试、从孵化到生产的一体化产业配套服务,探索“医药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新路径。
“两业融合”帮助大
上述企业和产业园涵盖了生物医药、工业电器、装备制造、消费电子、检测服务、品牌服装各领域,其中有初登龙门的独角兽科创企业,也有久历市场的大厂,还有在海外市场斩获颇丰的外贸强企,向外界展示了“两业融合”推动各赛道升级的无限可能。
苏州正是“两业融合”最佳试验场。
苏州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苏州区域内的县级市张家港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名单,全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64家)、首批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9家)单位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两业融合”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升级质变;企业畅享转型红利,享受水大鱼大的发展之乐。
在融合前,企业多数从事单纯的生产制造业务,品牌度不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两业融合之后,企业抓住了“生产和服务融合”这个牛鼻子,加码先进制造,拓展多元化升级路径,攀上价值链高端,企业竞争力得以增强,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快速迭代。
苏州政府
“两业融合”操盘手,做对了什么?
打个形象的比喻,苏州近年来搭起了一座宽广的“产业大桥”,桥的一头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另一头是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消费导向型三大新兴服务业。
苏州在桥上规划了25个细分领域,就像大桥两头的25个通道入口,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互联互通,初步形成了“两业融合”的苏州特色和苏州优势。
当这座桥开通之后,我们看到了四个“融合”,产生了四个效应,开辟了企业升级的四大途径,实现了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场景、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增效的互动发展态势。
每个企业不妨对号入座,定位好自己的升级路线。
1、延伸式融合育“加和效应”。
苏州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龙头与领军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商或服务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提供商转型,释放加和效应,塑造竞争新优势。
例:宝时得科技将工业设计拓展至“设计+制造”,经过了“从贸易到实业,从贴牌到品牌”的历程,实现了“产品+服务”延伸。
2、强链式融合育“协同效应”。
苏州着力放大链主企业“头雁”效应,打通上下游全价值链,实现从源头供应到成品交付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例:培育出亨通、华兴源创、博众精工、恒力等一批群链牵引力强、产出规模大、创新水平高、核心竞争力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全链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系统服务商,不断引领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3、集群式融合育“乘数效应”。
苏州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创新集群以及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消费导向型三类新兴服务业,构建“4+3”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培育机制,不断强化“群与群”融合、“业对业”奔赴,持续提升全过程、全领域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例: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苏州集聚了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技术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医药跨境电商、生物制品研发、产品检测、知识产权等在内的完整服务链,与医药制造业深度融合,“乘数效应”的释放使产业进入加速增长爆发期。
4、平台式融合育“幂数效应”。
苏州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两业融合”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苏州高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和供应链“平台+”“场景+”,推动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式立体融合,探索实现制造先进精准、服务丰富优质、流程灵活高效、模式互惠多元新路径,两业融合“幂数效应”初现。
例:协同创新苏云、根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科沃斯、中国内河航运智慧物流平台等供应链平台,二元工业等特色场景服务平台。
“两业融合”
解决苏州工业痛点
作为苏州经济的长期观察者,深感于苏州工业的痛点就是“大而不强”。
虽然苏州是国内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然而,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随着土地空间、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约束日益趋紧,短板一直困扰着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苏州也一直在花心思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了自己的几套“打法”。
产业形态上,主打创新集群,以集群的形态组织创新,主打四大主导产业;
技术流程上,以数字的手段赋能创新,强链、固链、补链;
“两业融合”开辟了一个新大陆:制造业的痛点,药可能是服务业。比如,工业品转战消费品,设计难题是绕不过去的,产品“颜值”不过关,市场不买账;再如有些“链主”企业实力过硬,有全流程服务能力,可以通过延伸把牢产业链,拓展市场;还有些企业的成长特别需要“伙伴”,这些伙伴必须是某项非生产性“服务”能手。
“大而不强”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是企业发展要素的缺失,补上了这一课,企业可以走得更好更优更新。
苏州工业的问题,可能是全国的“通病”,苏州根治顽疾的药方,也将造福中国制造,提升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